「濕重」是現代人最常見的毛病之一,眼下正值濕熱的夏季,「濕邪」又開始興風作浪,疲勞無神、四肢沉重……一旦被濕氣壓抑,很多健康問題也接踵而來。
說起祛濕,很多人都會想到薏米,它的祛濕原理是利水,加速把脾臟未代謝掉的水濕排出去,但薏米性涼,只適合濕熱體質人群,而現代人的「濕重」多為寒濕,因此薏米祛濕並不適用。
那該怎麼辦呢,自古中醫就推崇艾灸為身體「祛寒除濕」,今天就來聊聊艾灸祛濕那些事~
常用的艾灸穴位
灸法是以艾絨為主要成分製成的灸材,點燃後懸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變部位,借灸火的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,激發經氣,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。
艾灸祛濕的機理在於溫陽補氣、健脾溫腎,中醫認為身體陽氣足了,自然就能化解濕氣,脾腎功能強,就能加速水分的代謝。除此之外,艾灸還能有疏通經絡、溫經散寒的好處,疏通身體排出濕氣的通道。
1足三裡
足三裡在外膝眼下3寸,脛骨旁外1寸。專家教了一個簡單的方法,膝蓋外側有一個凹陷處,掌心貼著我們的髕骨,然後中指對著脛骨,這時無名指指尖所對的位置就是足三裡。
該穴位主要功能是燥化脾濕、健運脾陽,溫中散寒,有較強的延緩衰老,養生保健的作用。
2神闕穴
也就是肚臍,能溫補元氣,健運脾胃,固脫復蘇,午時灸最好,多用於身體虛弱者,可強健脾胃功能,預防疾病。
3關元穴
關元穴在肚臍下三寸的位置,是一種具有很好養生功效的穴位。長期對這個穴位進行艾灸,能夠有效的調理氣血、培元固本、補益下焦、補腎固精。
4氣海穴
位於肚臍和關元穴連線的中點,點燃艾條,對準氣海穴,距皮膚1.5-3公分處,像鳥雀啄食一樣上下施灸,每次灸15-20分鐘。可以補氣活血、培補元氣、益腎固精,調理女性陰血虧虛等問題。
艾灸的頻率沒有嚴格規定,可以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,灸後注意補充水分。艾灸能提升人體陽氣,因此,不宜晚上使用,以免陽氣過於振奮,影響睡眠。
6類人群不宜艾灸
艾灸雖好,但不是每個人都適用,不注重這些細節,小心病情加重!
1有外傷的人群
艾灸具有解熱抗炎、止痛、活血化瘀的作用,因此在皮膚有外傷的情況下,熏艾容易讓傷口出血增多,不利於傷口的癒合。如果皮膚有破損,艾灸還容易出血燙傷皮膚。
2孕婦
孕婦不建議艾灸,應根據自身情況聽從專業中醫師指導。
3經血過多的女性
艾灸具有活血化瘀、舒筋通絡作用,經期進行艾灸,容易出現經血過多的情況,造成頭暈、乏力、嗜睡等情況。而月經稀少、時間不規律的女性可以在專業中醫師的幫助下選擇艾灸調理。
4血壓、血糖不穩的患者
服藥後,血壓、血糖依舊偏高,或者上下波動很大的人群不宜艾灸,血壓偏高,會出現面紅頭暈,氣血上湧的感覺,類似中醫所說的「肝陽上亢」,而艾灸本就是溫陽的,這時候艾灸,易使陽氣上升,加重高血壓的症狀。
糖尿病,症狀多為消瘦口渴,通常這類患者的基本病基是陰虛和熱淫,在血糖沒控制好的階段,使用熱性的、溫陽的艾灸,可能會使陰虛更加明顯,加重病情。
注意:高血壓、糖尿病並非不能艾灸,但一定要控制好血壓、血糖,有些糖尿病患者對於痛覺會相對遲鈍,艾灸時一定要謹防燙傷。
5上火人群
艾灸有補陽氣,容易耗損陰液的特性,一般適用於虛寒體質,如宮寒、體濕、氣喘、氣鬱、關節痛、頭暈失眠等情況,如果已經出現口乾舌燥、口舌生瘡、便秘、身體煩熱,這種類似上火的症狀,再進行艾灸,無異於火上澆油。
6嚴重體虛者
《黃帝內經》裡就提到:「無刺大勞者」。「大勞」就是身體虧虛的意思。過於疲勞、長期營養不良、長期嚴重腹瀉、大出血等都屬於身體虛弱的情況。
艾灸能調動身體的正氣,過度虛弱的人正氣不足,進行艾灸反而會增加他們的負擔。高燒、咳嗽、感冒、昏迷等情況時不適合用艾灸治療,尤其是發熱、風熱感冒時,用艾灸會加重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