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時間,很多網友為「粥能不能養胃」的問題吵得面紅耳赤。
在中醫看來,「粥養胃」一說,並不假,但關鍵得看你怎麼吃。
單純的白粥好消化,但養胃作用有限,經常吃還會讓胃養成「惰性」。
不過,加點料變成養生粥方,就能改善這一缺點~
中醫食療經典著作《食醫心鑒》中,穀類食療方劑就有86首,運用的穀類包括紅米、白米、青粱米、白粱米、粳米、粟米、大麥、小麥等,而粥方又63首之多。
其中,《食醫心鑒》作者、唐代醫家昝殷,尤為推崇高良薑粥。
高良薑跟生薑是「近親」,二者長得很像,且都屬於味辛、性熱的中藥材。
不過,兩者的用法大不相同。
生薑的功效偏于解表散寒,也具有一定的溫中作用,但其溫中力量不及高良薑。
高良薑入脾、胃二經,有溫胃散寒、消食止痛的功效,常用於以下病症:脾胃中寒、脘腹冷痛、噯氣吞酸等。
寒凝腹痛者,煮粥時加點高良薑,最能暖胃止痛。
什麼叫「寒凝腹痛」呢?
一吃生冷食物或天氣變冷,就容易胃痛,伴隨著打嗝、反酸等不適,吃點熱乎的東西又緩和過來,一般便是此證。
平和的穀物搭配溫胃散寒的高良薑,食借藥力,藥助食威,養胃效力更好。
高良薑粳米粥做法:1.幹的高良薑10克,粳米100克。2.高良薑洗淨,放入清水中浸泡20分鐘;大米淘洗乾淨,放入清水中浸泡1小時,撈出瀝幹水分備用。3.鍋中加入適量清水,下入大米和高良薑,旺火煮沸後撇去浮沫,續煮至粥將成,即可出鍋裝碗。
胃寒腹痛嚴重的,還可在食療的同時,配合隔薑灸。
取一片厚約3毫米的薑片,中間用針穿刺幾個孔,置於肚臍,然後在薑片上放艾絨或艾炷,點燃,間接灸熱此部位,每次灸穴10分鐘。
肚臍也即神闕穴,是溝通十四經脈及各臟腑的樞紐,任脈之要穴。
對其行以溫熱辛散之力,能驅散陰寒、調和氣血,使臟腑經絡通暢,通則不痛。生薑與艾灸的雙重作用,又可充分發揮溫、通的特性,加強溫熱刺激效果。
進行隔姜灸時,注意兩點——
第一,應使用新鮮的老薑,若用高良姜、嫩薑、乾薑,作用都會大打折扣。
第二,隔薑灸後不能立刻洗澡,艾灸的部位要避免風吹,以免受涼。
高良薑雖是一味暖胃的好藥材,但由於它性熱,胃熱者、陰虛有熱者不適合吃,否則會「火上澆油」,加重身體不適。
胃熱的人,多表現為心煩、口幹、口苦、口臭,喜歡冷飲冷食,胃部常出現灼燒感疼痛,吃得多但是餓得快。
陰虛有熱者,多有潮熱盜汗、五心煩熱、兩顴紅赤、形體消瘦、口燥咽幹、舌紅少苔等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