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血壓常常沒有任何症狀,因此被稱為「無聲的殺手」。
患者的自我感覺症狀常常與血壓的高低並不一致,許多患者在血壓水準很高時也沒有不適的感覺。如果血壓在短時間內突然升高,常會出現症狀。血壓增高本身相對常見的症狀是頭痛、頭暈,後頸部發緊等。
今天,5月17日是「世界高血壓日」,專家為您解讀關於「控壓」那些事兒,為您保持穩定的血壓值支支招。
1. 降壓藥物服用的原則是:小劑量開始,儘量應用長效藥物,維持24h血壓穩定。
降壓治療要達到一定的血壓水準,即「目標血壓」,才能夠最大限度的減少高血壓對器官的損害。要達到目標血壓,常常需要聯合服用2種,甚至多種降壓藥物。
高血壓的藥物治療是「控制」血壓,不是「治癒」高血壓。
目前還沒有藥物能夠根治高血壓病,服用降壓藥物後血壓降至正常並不能說明病已治癒。一旦停止服藥,或遇到過度疲勞、緊張和情緒激動等情況,血壓還會重新升高。
2.降壓藥物不能頻繁換!
許多患者都會有此誤區:一種藥物吃幾天血壓沒降下來就應該換了。
每種降壓藥物都有起效時間和達到最大療效的時間,更換藥物或增加藥物時,至少要觀察血壓2周。頻繁更換藥物無法觀察確切的療效,同時致使血壓波動性增大,血壓控制不好又影響心情,導致惡性循環。
3.不能悶頭吃藥,不看效果。
有些人認識到高血壓應該堅持服用降壓藥物,也能做到,但從來不複查血壓,每個月到醫院取了藥就走,或者在藥店買些藥吃。這也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表現。要想減少高血壓對器官的損害,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,把血壓控制到合適的水準非常重要,我們稱之為「目標血壓」,因此要特別注意日常的血壓監測。
4. 血壓突然升高,但不可盲目「迷信」輸液治療。
高血壓屬於慢性病,降壓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,除了導致血壓急劇升高的一些急症狀況,均不需要輸液治療,即使血壓水準很高。如果血壓在短期內迅速升高,伴隨頭疼、胸痛、噁心嘔吐等症狀,一定要到醫院就診,醫生會根據情況採取恰當的措施。
有些疾病需要靜脈輸液快速降壓,如果是急性腦血管病,即使血壓達到200mmHg,也不要立即把血壓降下來,快速降低血壓反而會導致腦供血不足。如果血壓在一段時間內顯著升高,伴隨輕度頭疼頭暈,不一定要靜脈輸液。降壓治療並不是血壓降得越快越好,也不是越低越好。不同疾病降壓的速度和幅度要求不一樣,萬萬不可盲目快速降壓。
5. 血壓控制良好而又沒有不良反應的降壓藥物可以長期服用,不存在耐藥的問題。
在降壓治療的初期,需要密切監測血壓,調整用藥,直至找到適合自己的降壓藥物。血壓控制良好而又沒有不良反應的降壓藥物可以長期服用,不存在耐藥的問題。反而是經常更換藥物不利於血壓的穩定控制。
但是,長期服用一種降壓藥也不是就萬事大吉。長期服藥的高血壓患者,要定期到醫院隨診,經常測量血壓。
生活中的各種應激情況和四季變換,均可能引起血壓的波動,這不是原來的降壓藥物耐藥了,而是其他原因誘發血壓升高,或隨著年齡增長和疾病發展,原有的藥物不足以控制了。應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降壓藥的劑量或種類,以便使血壓儘量保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準。